首页> >热点聚焦

沪港通:金融改革的轮廓勾勒和进程推进

发布时间:2014-11-10 11:26:44

 此前投资者热烈期待又遭到延迟“沪港通”机制终将在11月17日启动。这标志着中国多年来开放资本市场最重要举措的开端。
        短期对市场仍有正面刺激作用
        沪港通将首次允许全球投资者直接交易在上海上市的股票。同时,中国内地投资者也将可以直接交易在香港上市的股票。
        沪港通此前的延迟已引起猜测:该机制已受累于中国内地的政治议程,或无法解决有关税收与技术方面的难题。上周香港行政长官梁振英将沪港通的延迟与香港街头的民主抗议活动联系起来,并号召香港的各个经济机构“配合”。
        尽管沪港通不会放松对人民币的管制,但该机制首次允许机构投资者直接投资于中国内地市场,而不像当前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那样获取投资额度。
        如果沪港通试点项目取得成功,市场参与者预计初始投资额度将被提高,并且会有更多的交易所加入到这一机制中来。
        银行家们私下表示,为沪港通启动所做的准备工作,是他们这些年来做过的最复杂的演练任务之一。
        “沪港通市场影响,短期的利好作用还是比较明显一些,”首创证券策略分析师邵帅称,“短期的这种情绪面的影响,包括对于短期相关的板块这种刺激性的作用消化以后,可能会重新走向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
        打通资本项开放的产品通道
        业内普遍共识是:该机制有利于加强两地资本市场联系,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又一个实质性步伐。“自贸区+沪港通”,将构建起人民币资产池的双向通道:账户通道与产品通道。
        去年建立的上海自贸区,终极目的就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通过自贸区,可以建立起一个庞大的金融资产缓冲区和蓄水池,完善人民币的全球循环路径,并且最终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打通资本账户,展开双向投资、相互渗透,实现金融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目前上海最大的优势是,拥有全国最全的交易所、银行间市场和要素市场。
        而“沪港通”将打通两地资本市场的产品通道,也为互联互通扩展至其他资产类别开拓路径。
        市场选择性地忽略了另一个焦点:基金互认。推动内地与香港基金产品互认,可将香港成熟产品直接引入境内,为境内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投资选择,同时将境内基金产品在香港销售,吸引海外资金进入,进一步扩大中国基金行业,提高资本项目可兑换水平。
        具体到股市,“沪港通”将带动资金的双向流动,有利于估值体系对接,稳定蓝筹估值。更关键的是,这一机制将推动A股投资者估值体系和投资理念与国际标准对接,优化投资者结构。
        目前A股和H股存在交易规则上的一些障碍,比如港股可以T+0、有个股期权等,而这些是国内资本市场所没有的,未来交易规则也会逐步与海外规则对接,交易手段的丰富对于吸引资金和提升市场较低估值会有正面作用。试点初期,“沪港通”在市场联接、额度、投资标的等方面均设有限制,未来这些限制有望逐步取消。一旦成功运行后,该机制可容纳更多标的公司,额度可扩大,而且它的模式可以复制推广至其他市场,比如“深港通”或者“沪新通”、“伦敦通”、“纽约通”等。随着业务的推进,券商业务量将大幅提升,证券业将极大受益于跨境交易和财富管理业务。
        长期来看,“沪港通”有利于巩固上海和香港两个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明确,同时两地市场的打通,也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向全球市场的开放。整体金融改革的轮廓和进程呼之欲出,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资本市场建设和资本账户开放都是其中应有之义,最终目标是参与全球货币竞争,实现人民币国际化。预计“十二五”结束前后,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其中多数目标都将会提前实现。
(来源:路透社、英国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