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金促会动态

时代新征程 金融新使命 ——举办第四届(2022)钱塘江论坛

发布时间:2022-11-30 23:00:00

今天,“第四届(2022)钱塘江论坛”在浙江开幕。本次论坛以普惠、科创、绿色、开放——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为主题,以“一个主论坛+三场主场峰会+五场平行峰会+一个闭门会”为构成。论坛紧密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新命题,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精神主旨,结合浙江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推进“两个先行”的探索,以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中“全面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加快推进金融现代化”等举措为创新破题思路,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以金融力量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本届钱塘江论坛历时两天,在杭州、丽水、嘉兴、湖州、衢州、金华多地联动召开,以“普惠、科创、绿色、开放”四个层面为切入点,来自国内外的政府领导、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金融机构、行业组织等精英领袖或莅临现场或通过线上共聚钱塘江论坛这一平台,共同分享真知灼见、广泛凝聚智慧共识,踏入时代新征程、担当金融新使命,推动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在浙江的生动实践,书写以中国特色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答卷

 

主论坛:探索实践,步履不止

1130日上午,钱塘江论坛主论坛在杭州举办。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雁云,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钱塘江论坛主席姜建清,中共杭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柯吉欣为主论坛致辞,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李耀武为致辞环节作主持。

image.png

国家外汇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钱塘江论坛联席主席国际金融论坛副理事长、新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兼首席运营官祝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小龙,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钱塘江论坛联席主席黄益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首席代表Steven Alan Barnett(史蒂文·艾伦·巴奈特),海亮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黎红等来自政府、产业和金融机构的嘉宾为主论坛作主题演讲,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带来了解读、建言和思考。

此外,主论坛上还有多项重要发布和启动仪式,包括丽水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杭州市、嘉兴市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金华市开放经济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启动仪式;浙江省财政厅发布财政金融助力百万家庭扩中专项行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分别发布《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2)》、《长三角绿色金融发展竞争力报告(2022)》;浙江省金融业发展促进会会长郭心刚发布由浙江省金融研究院、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作为学术支持的2021年度“金融创新人物”“青年金融才俊”“金融服务年度案例”“金融科技年度案例”。

image.png

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启程

本届钱塘江论坛紧接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举办,与会嘉宾认为是恰逢其时。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民族复兴和百年变局的制高点,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擘画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经济为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论坛上形成共识:探索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落实“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的有力保障。

 

张雁云  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重要论述的题中之意,也是今后及未来一段时期金融工作的重大使命。普惠金融、科创金融、绿色金融、开放金融是金融系统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实践,也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浙江省以区域金融改革为抓手推进先行先试,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推进提质增效,大力推进普惠金融、科创金融、绿色金融、开放金融探索实践,取得积极成效。

 

姜建清  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钱塘江论坛主席

金融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化,进入到新世纪,人民对金融的发展有了许多新的理念,单纯追求利润回报和经济增长的金融增长,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这会造成经济环境和公平秩序的破坏,加剧全球经济的失衡及风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金融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初心和使用,呼吁金融包容性增长,这是时代的新征程,金融的新使命。

  

柯吉欣  中共杭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金融活则经济活,杭州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杭州依托钱塘江金融港湾主平台,全力推动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建设行稳致远。2021年底,中国金融中心指数发布,杭州金融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五。今年前三季度,杭州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833亿元,同比增长8.6%,金融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回稳增长。近日,杭州又成功获批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赋予杭州的光荣使命,更是杭州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推动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

 

强实践:立足优势所长打造浙江样本

浙江,一直是勇气与改革的先行地。在迈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征程上,浙江也有足够的底气和能力去进行创新破题。浙江经济发达、民资充沛,金融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浙江力推产业、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金融改革持续深化、金融服务全面触达,近年来,浙江金融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年6月,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两个先行”奋斗目标——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并在“十个着力”中明确指出“加快推进金融现代化”“全面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

坚持以“八八战略”为统领,从打造“重要窗口”,到推进共同富裕,提出“两个先行”,蕴含着浙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的思考和实践,也折射着对浙江持续探路的期待。本次论坛主题围绕“普惠、科创、绿色、开放”展开,正是立足浙江优势所长,进行“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最好注脚。

 

image.png

 张雁云  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加快推进金融现代化先行,坚定不移做好践行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先行者。我们将坚持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和专业性,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和“凤凰行动”计划,推进区域金融改革示范,一体推进钱塘江金融港湾、数智金融先行省和新兴金融中心建设,发展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密切协同的现代金融产业,打造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推进数智化、科技化、平台化的现代金融运行系统,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通过浙江金融现代化先行为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作更大贡献。

  

 国家外汇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在共同富裕、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建设等方面,浙江都走在全国前列。共同富裕离不开普惠金融。今天,立足浙江探索看全国的金融服务现代化,尤其具备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普惠金融的最大难点是“可持续”,而以浙江农信为代表的普惠金融服务走过了70年,其可持续的关键在于在中央银行的普惠金融政策支持下,着力促进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和正向反馈,坚持“三农”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为乡村振兴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发挥不同时间段、不同行业间的资源配置功能,为全系统成功跨越周期、实现自我调节、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浙江范例。

 

王小龙 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农信社是新中国成立后我省金融业中血脉从未间断的机构,也是合作社体系中基层服务网点整体保留的机构。去年以来,创造了农商行战略入股城商行的第一例,成为全国深化农信社改革的第一单。从2004年浙江省联社成立,到2022年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成立,全系统从“草根金融”发展成为“标杆银行”,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宝贵的经验。未来,全系统将传承农信社合作制的初心,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构建有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农商银行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足额、便捷、便宜的金融服务。

 

黄益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钱塘江论坛联席主席

普惠金融难在两个地方:获客和风控,其中风控尤其。浙江在普惠方面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可以简单地归类为依靠三种不同类型数据所做的信用风险评估:第一类是除了财务数据之外的综合软信息;第二类是数字技术兴起下的大数据;第三类是现在越来越打通的公共数据。浙江依托三类数据进行普惠金融实践走出了非常精彩的路子。未来我们要持续的往前走,浙江的普惠金融要进一步支持共同富裕,那么基于当下业务模式上是否能做得更好一些:譬如说覆盖面更广、贷款规模更大、贷款期限更长,同时把风险控制得更低,帮助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这里面都是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浙江作为示范区有了很好的成绩,但还有很多值得探讨方向,如果尝试成功,很有可能成为全国可以普遍应用的实践。

 

王黎红 海亮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更应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主动担当作为,成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示范生、主力军和奋斗者,为“共同富裕浙江示范”书写民企答卷。

海亮集团是浙江民企的发展的样板与缩影,仅仅三十多年的时间,从浙江小镇诸暨店口成长为今天的全球化企业。我们已经探索了一条具有海亮特色的共建共创之路,在共同体打造中践行共同富裕是海亮的海亮的奋斗经验和实践心得,乡村振兴事业是海亮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以教育实现乡村振兴是海亮的重要抓手,海亮重点面向浙江省内山区26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积极开展助学兴教,目前已在全国18个省42个市的62所学校开展项目合作,取得一批可见可感的合作成果。

 

贝多广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

有关小微企业金融健康的度量,现在正是在普惠金融领域当中讨论得比较热烈话题。除了政策层面的建议外,还可以从下列五个方面展开。第一是应该建立度量的指标和监测体系,并持续开展各项研究。第二要将金融健康纳入普惠金融的政策框架,过去普惠金融的五年规划,强调的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那现在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要把金融健康指标、概念、理念,放到政策框架里,要处理好普惠金融发展得“好不好”的问题。第三是要将金融健康纳入到社会经济安全网的建设中通盘考虑,在更大的范围纳入金融健康理念。第四是要推动客户金融健康结果融入到金融商业模式,所以这个是特别需要强调的一个方面,也就是供给侧方面也是要做大量的工作。第五,要积极参与有关金融健康的国际对话。

 

李志青 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发展绿色金融显然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举措。许多金融是资本要素和环境保护的桥梁,利用绿色金融工具和相关的政策,显然可以起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有效抑制污染性投资、服务绿色发展的关键作用。长三角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它的作用和地位非常显著。所以我们评估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绿色金融运行效率,就可以将长三角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进行有效的推动,最后实现“绿水青山”有效转化为“金山银山”。

 

 

稳前行:开放合作携手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2022年是个特殊的年份,全球范围内大事件层出不穷。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中国经济运行顶住下行压力企稳回升,呈现恢复向好发展态势,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重要的是,中国过去十年的发展惠及普通民众与世界经济。当下,中国成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引擎中国发展使全球经济受益。

以上充分显现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为应对诸多挑战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也充分证明了中国走出了一条与其他国家有别、符合国情实际的高质量持续发展之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态势中,中国正积极推进开放和合作,和世界一起探寻稳定持续发展之道。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钱塘江论坛联席主席

当前国际形势面临着三变与三不变:第一个变化 “逆全球化”,全球化将在未来一段时间被不断挑战和修正,但全球自由贸易的大趋势不会改变。第二个变化 “去中国化”,一些西方势力在这方面的手段、领域或许会不断翻新,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消费者市场、最大制造业基地的地位不会改变。第三个变化“经济自主化”,可能会发生在某些核心产业和敏感行业,但全世界产业互补、互利共赢的潮流不会改变。

中国资本走向世界,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外投资引导跨境产业合作,是形成与世界共赢格局的重要抓手。有效的跨境产业合作,一方面能够使得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另一方面也能不断促进中国的产业升级。

 

Steven Alan Barnett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首席代表

我们有可能克服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最好的办法是各国现在就采取行动,共同行动。全球经济需要成为增长引擎,而非分裂。世界主要经济体可以通过加强多边贸易体系来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是减少破坏性的贸易限制:继续采取积极举措,例如在现代经济的关键领域缔结新的市场开放协定;加强贸易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恢复世界贸易组织全面运作的争端解决制度。

应对气候变化对地球和经济繁荣至关重要。有了正确的政策,世界就能以对经济和环境都有利的方式应对气温上升。其中包括通过税收或其他方式进行碳定价;进行让私营部门参与的绿色投资;以及支持社会和国家内部的弱势群体,以帮助平稳调整。

 

  国际金融论坛副理事长、新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兼首席运营官

未来510年的全球化和过往30年的全球化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但不会消亡,值得注意的是各种区域性、集团性的安排层出不穷,不管它们是松散还是紧密型的。问题不在于我们能否有力量打压区域性和集团性的这种经济形势的组成和壮大,而在于这种趋势是否完全排斥全球化的基本运行规则,还是能够遵守半个世纪以来,形成的全球化运行规则,从而使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进程某种程度上的共存、共进。

对于今后一段时间最有可能的趋势,我们应该做好准备,从容应对,在新的形势下,推进新经济、新金融、新科技。对它们实行保驾护航就是非常重要的。投资变成有的放矢更为精准的进行,必须走自我开发原创型的道路,集中力量攻关对于某些关键科学技术,但对于需要市场化,实现性价比优,让消费者欢迎和接受的技术开发,也要有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另外建议如下:第一,应该更多更好的使用多边国际组织的平台,第二,仍要更深度参与全球性和区域性的贸易投资安排。